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杜牧

關燈
杜牧

【杜牧到了揚州,著名的《江南春》正是這時候寫下來的作品。】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麽一看,杜牧寫這種絕句什麽的,其實是寫得很好的,這就說明他的創作水平並沒有問題,只是他的一些創作習慣並非主流,所以不太被人接受罷了。第一句便寫出了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色,鶯啼、綠樹、紅花,三個普通的春日意象結合在一起,雖然簡單卻不俗。】

女子說的正是許多人想說的。

杜牧寫的這些詩句一看就很有味道。

其實他們這些讀書人,從小識文斷字,詩文他們也看過不少,看得多了也能寫了。

像杜牧這樣的詩句很多人都能來上一兩句。

可是若要寫上一首極富意境的詩,句句都如此水平,那真就是太難了。

這點,眾人對於杜牧,對於先時被講解過的那些文人都佩服不已。

【下一句從自然風光轉到人文風光,依山傍水的村莊、城市,迎風招展的酒旗,也顯示出了江南的活力。】

【我們看到這裏,很有可能以為這裏就是一個春日晴好時的風景,誰知道詩人話鋒一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好像從晴天一下轉到了陰雨天,看起來不和諧,卻又很好地囊括了江南風景的特征,春日的江南可不常是煙霧朦朧的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首詩倒是讓王維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覺。

雖然他二人的風格不同,就這首詩也不同。

但這首詩讓王維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靜,即便有風有雨有鶯啼。

【這首詩,我們把它簡單地看成是一首描述江南風光的詩沒有問題,表現詩人的閑適心情,但是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東西,就是我們提到過的這後面的兩句。】

【後兩句到底有沒有諷刺意義,一直以來是存在爭議的,我覺得說它沒有也說得通,說它有也沒有毛病,首先那個時候,確實,唐朝的佛教盛行,佛寺修了很多很多,這樣濫修佛寺對於民生來說是影響很大的,更別提那時候的佛道誤國的說法了。】

此話一出,唐朝的皇帝們皆是心中震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沒想到唐朝能有這麽多的問題,他開始意識到很多問題都是從開始慢慢放縱而形成的。

不管是秦朝、漢朝,還是此後的宋朝,都是如此。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要及時地發現並解決問題。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皺眉在心裏細數了一下自己下令修建的那些寺廟。

她總覺得幕中女子說這個的目的不簡單,這是要抨擊她?

這確實也是大臣們可以說的一個點。

他們以道為尊,不過是因為與老子同姓,自己想要穩固地位,自然是要打破此計。

卻沒想到影響有那麽大。

唐,元和年間。

韓愈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己。

他早覺得大型佛寺是不可取的,可聖人不聽。

自古以來,大興土木者哪有好下場的?

佛道誤國,說得確實不算過。

【而南朝和唐朝同為古代對佛教最為推崇的兩個朝代,這裏寫南朝,更容易借古諷今。】

【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文學是以作品為中心的,然後在此前提下,作者、讀者和世界建立起來的一種話語夥伴關系。①按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作品的解讀,應該是作者和讀者以作品為中心,根據自己腦子裏的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去理解作品中的世界的一種行為。】

什麽作品、世界、讀者,新奇的觀點一下子讓許多人都暈了。

說錯了?

何解?

【也就是說,作品一旦創作出來,一旦被讀者解讀,那它就不單單是作者創作的作品,它還是讀者解讀的作品,讀者對它的理解也成了這個作品的一部分,我認為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兩個思想完全相通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那理解肯定就不同。】

哦,眾人明白了。

但是他們又不太明白。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作品那自然該是作者的,怎麽還成了讀者的呢?

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

【理想上來說是這樣,可是現實是在這其中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度解讀,甚至是曲解,曲解也常會變成攻擊人的工具,文字獄不就是這麽來的嗎?】

【所以我們在解讀作品時一定要言之有理,就像對於這首詩,我們不是杜牧,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諷刺,我們現在說他諷刺了可能他也不會在意,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在當時諷刺,那說不定是會招來一些禍端的,所以他或許諷刺了,但是他寫得隱晦,至少是可以否認的,但他可能也真就是在認真描述自己看到的江南風光。】

唐,元和年間。

慣常愛寫些諷喻詩的劉禹錫也看不懂了。

如果真是諷刺的話,寫得如此隱喻又有什麽意思呢?

難道諷喻詩不是寫給被諷刺的人看的嗎?

【在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想怎麽理解就怎麽理解,但如果是在那個年代,杜牧否認了自己的諷刺,就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的身上,因為避免一些過度解讀和曲解是可以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但是一些自由的解讀也是能夠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只能說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吧。】

清,雍正年間。

許多人再讚同不過了。

如今的他們人人自危,還有什麽自由?

他們早就已經養成能不寫就不寫的習慣了,寫了也不想給旁的人看。

【在這個時候,杜牧的仕途是不太順利的。牛李黨爭已經開始,按理來說杜牧應該是李黨,首先杜家和李家相當於世交,但是這是爺爺輩的事情,而杜牧的從兄,杜悰,他可是堅定的牛黨,《資治通鑒》明確記載,“李宗閔黨也。”這個李宗閔雖然是姓李,但是他是牛黨,別搞混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隱嘆息,他與杜牧還真是同病相憐。

為何要有黨爭,他們就不能保持中立保持自我嗎?

如今巨幕一出,不知這事情還能不能有轉機。

【這個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影響到了杜牧的,雖然杜牧和杜悰的關系有些難以考證,但是就算是吵架,那怎麽也是同宗,在外人看來二人始終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但是在此之前呢,李黨和杜家除了祖輩的交情之外也是有淵源的,像杜悰他娶公主,那還是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推薦的,而在公元834年,大和八年,李德裕罷相出任鎮海節度使時,杜牧的弟弟杜顗還作為巡官跟隨,為此杜牧還寫了詩《送杜顗赴潤州幕》。】

杜牧和李商隱的想法是一樣的。

本無意於墮入深淵,為何非得拉他們下水?

也不知是何世道,連交往做事也不得自在。

【從這裏來看,杜家應該是李黨才對,但是在杜牧入朝為官後,李德裕並沒有提攜他,於是他到揚州之後,牛僧儒讓他做推官,後又轉為掌書記,算是秘書一類的職務,雖然他並沒有能在這個職位上大展拳腳,但是牛僧儒對他也算是有了知遇之恩,在這裏抱負難以施展的杜牧開始沈迷宴游。】

想起那時候的日子,杜牧心中多少有些悔意。

本該向上攀登的年紀,卻太過放縱。

不過那時卻也見識了不少。

【著名的《泊秦淮》就是這時候寫下的作品,清代沈德潛兩個字評價了這首詩:“絕唱。”】

【咱們先簡單地描述一下這首詩的場景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寫的就是杜牧夜游秦淮河,在靠近河邊酒家時聽到裏面傳來歌女歌聲的事情,“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古代詩歌中,這種一句之中用兩個相同字的時候其實並不多,古人很講究這種變化的,就像是在書法中,一般兩個相同的字挨在一起,第二個字就會簡寫,如果沒有挨在一起,你仔細一看,兩個字的大小、寫法這些也都是會有變化的,而這裏兩個籠字卻用得很妙。】

劉勰曾言:“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但是很多人卻也並沒有遵守這規矩,只要詩寫得好,重不重字的又有什麽幹系呢?

先時那白居易詩中不還有“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句子嗎?

這句子也是甚好的。

【煙,咱們不用解釋,但凡去過江南,或者是看過江南風景的,應該都能體會那樣的場景,看這個圖片就知道了,朦朧的月光就著薄霧籠罩在寒冷的江水和河沙之上,這樣的翻譯其實一點也不形象,但是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在這樣的環境下,詩人夜泊秦淮,緩慢地到了酒家附近。這裏其實應該先夜泊秦淮再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場景的,但是那樣順序一下就失了味道,不得不再一次地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幕中女子經常放出來的圖片都很美。

而且眾人不明白,女子到底是從哪裏找來的那麽貼合詩句的場景的?

那實在不像是畫,太神奇了!

【就在這時,酒家裏面傳來了歌女的歌聲,正是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們之前在講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的時候也講過他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我想正是脫胎於此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好一個‘商女不知亡國恨’!”

李隆基都忍不住地讚嘆杜牧此句。

他恍然想到了自己。

自己雖不是商女,但卻也曾陷入這番局面。

大難臨頭,他卻無所察覺,當真只配與個商女相提並論了。

【而跟王安石的想法應該也類似,其實很多時候在逆境中的人們往往能更加清醒,能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杜牧仕途受挫引發了他的思考,他看出來了唐王朝的問題,可是他覺得許多人都沒有看出來,那些商女還在把亡國之音當成享樂之曲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自己是幸運的,王安石想。

不管是現在的自己,還是幕中女子口中的自己。

至少自己還有機會去做去努力,可是杜牧呢?

杜牧明明已經察覺到了問題,卻沒有改變唐朝命運的機會。

王安石深吸一口氣,機會有了,那就是該他努力的時候了。

【當然了,這裏並不是為了批評商女,他諷刺的是那些沈溺期間的達官貴族,諷刺的是大廈將傾卻無人知的社會現實。】

先時嫌棄杜牧的人如今都有些感動。

杜牧雖然喜歡尋花問柳,但好歹關心著大唐的命運。

至少比那些完全不知事的紈絝子弟好了。

【不過他雖然有這樣的意識,但這並不代表他自己就清心寡欲,不喜游樂了,他一方面為朝廷的現狀擔憂,一方面為自己的前途無奈,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風流文人,自然還是要風流的,所以他在江南的這些日子,認識了不少的歌姬。】

好感又開始慢慢跌落。

好好的一個人才,怎的力氣不往好處使呢?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被征為監察禦史,在離開江南前,他還寫下《贈別》二首與他交好的歌姬們道別。】

①哈貝馬斯的觀點引用自網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